欢迎来到深圳注册公司万事惠一站式服务平台!

  • 热线电话
  • 0755-83675288 13560715488
  • QQ
  • 省钱省心
  • 专业高效
  • 一对一服务
  • 安全保密

小企业变大的逻辑

2020-09-02 16:57:09

   现在,互联网、自媒体、管理圈都在讲,小企业要重机制、大企业要靠管理……诸如此类的句式很多,言之凿凿的说法也很多。但是正如任正非所讲,要想成为大企业,必须按照大企业的方式去思考。如果小企业永远按照小企业的方式玩,它怎么能够成为大企业?这其中包含了一个很关键的命题,即我们怎么做到在企业小的时候,让它懂得大企业的方式,不因为管理方式而限制它成长为大企业。


    管理是成长最持久的动力


    现在的企业赚钱,一般赚三份钱。


    一是风口利润。你必须进入一个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市场,这时候有风口利润可赚。所以雷军说,企业到风口上,猪就会飞起来。企业站在风口上的时候,增长很快、赚钱也很快。多数成为大企业的企业,都是在某个时期进入了风口。


    二是经营利润。中国最好的烟叶产在两个地方,其中一个地方就是云南。褚时健非常了解云南的土壤,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和当地的烟农锁定了长期的合同关系,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控制了最好的烟叶。别的烟草企业都需要从云南进烟叶。红塔在经营上的布局能够拿到关键利润,所以经营利润可以掩盖管理效率的不足。

    三是管理利润。以汽车行业为例。这个行业有什么风口利润可赚吗?其实已经很稳定了,大风口已经没有了。像大众、通用、丰田,品牌差不多,核心技术上相差无几,经营拼得也很难,那就只有拼管理利润。在管理上,如何让我的单车成本比你低?一辆车的价格我和你一样,但是我的成本低,我就赚钱多,这就是丰田的厉害之处。


    企业赚的三份钱中,如果有了风口利润,是可以掩盖经营和管理的不足;有了经营利润,可以掩盖管理上的不足。利润也有层次高低之分,华为的管理能力强,它跟小米企业玩的时候,没看清楚小米的打法时,小米就很厉害;当熟悉了小米的经营套路的时候,就采用类似的打法,从而将竞争引向拼管理效率。每个行业最后都要趋于稳定,最终还是要拼管理,所以说,管理是企业成长最持久的动力。


    大企业遵循三个内在逻辑


    在工业时代,大企业遵循三个内在逻辑:业务标准化、人才专业化、管理职业化。


    第一,业务标准化。这是福特给我们的经验。从福特汽车开始有了大企业,“大市场+大规模分销+大规模生产”,这是它在业务上的一个基本逻辑。做小市场永远做不了大企业,没有一个大企业是由一堆小市场堆起来的。大市场为大规模销售提供了条件,大规模销售的另一个条件是大规模生产。因为你要扩大销售,所以在价格上要满足普遍消费者的要求。而大规模生产能够降低成本,使得价格上有满足普通消费者的空间。这个业务逻辑到现在互联网也没有颠覆。


    由此可以也得出一个组织上的逻辑—业务标准化。没有标准化就没有规模化,这是工业时代留下的一个管理原理。标准化是规模化的基础,也是组织协作的基础。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协作,无论我们将来做分布式也好、生态链也好,还是做平台+项目的组织形式也好,内部协作的方式都需要建立在标准化的基础上。


    第二,人才专业化。企业要想做大,必须资源获取简单,如果企业在做大的过程中,有某一类资源很难获得,就永远会卡着它的增长速度。这条原理和第一条原理紧密联系,业务标准化,使得企业可以更简单便捷地获得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同时为大组织之间的协作打下基础。没有标准化、专业化就很难获得人才。有的企业,提拔人到中年的45岁的总经理,还犹豫再三,还要培训,还要老板扶上马走一程,这说明你的业务太复杂,人才不能专业化,成长起来就会很慢。但是在阿里这样的企业,一个85后的33岁的人,就提拔成为淘宝的总经理,可见淘宝内部人才成长远快于传统企业。这其中暗藏着大企业的逻辑。


    第三,管理职业化。福特创造了大规模生产,但在上世纪30年代遇到了障碍。他解决了生产的标准化、人才的专业化问题,在业务出现瓶颈时,新业务却发育不出来。他限制了自己,没有解决企业家个人的障碍。斯隆解决了这个问题,斯隆在《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一书中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企业如何建立事业部,如何复制新业务;二是管理怎样职业化,一个企业家怎样带着职业化的团队把业务做起来。斯隆打败福特,实质是一群人打败一个人的战争,因为管理职业化之后,组织复制简单,企业就能快速壮大发展。


    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无非就是这三条原理。互联网生态下,不用一个一个案例推敲,大量的管理还是围绕这三条来做的。以华为为例:1996年以后,在华为完成二次创业的过程中,一直沿着这个思路走,进行了三个业务过程的梳理,其实就是实现业务流程化和标准化。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管理职业化和人才专业化。现在企业学习华为,开始学它的任职资格、薪酬系统,而任正非当年的讲话,一直强调的是管理职业化和人才专业化,当时华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导入的4P模式,包括职位评价系统、薪酬管理系统、职业训练体系、绩效评价系统。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刺激和训练员工走专业化路线,按照业务标准化的要求让人来满足职位要求。


    华为的人力资源在1998年时做完了4P,当时做得不够彻底。在以后数年里不断深化这个体系,让员工在工作模板化的基础上,培训推动+标准牵引,一步一步上台阶,从初做者到有经验者,最终一步步成长为领导者或者专家,达到职业化标准(包括资格标准和行为标准)。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深化的核心是引导“专业化与职业化”。可以说,从早期引入英国任职系统,到给员工建立职业化通路,华为选择的道路,暗藏着它走向大企业的逻辑。


    小企业遵循三个内在逻辑


    为什么大多数企业都跨越不过去,成长不起来?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没有找到对的方式,才没有跨越过去。大量的企业是小企业,小企业的管理方式是什么?大致也有三条:


    第一,服务定制化。小企业的逻辑是,客户就是上帝,我要听客户的,客户要什么我给什么,我专门给你定制,我比别家好就是我的体验好。所以能力永远是小企业的瓶颈,因为它任由客户折腾。华为当年也说所有都按照客户要求做,客户给订单,客户是衣食父母。华为请IBM提供咨询,IBM说除非你不想做大企业,否则就不能无条件满足客户的要求。华为引入IPD,实现业务标准化,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第二,用人灰度化。小企业认为资源就是财富,所以迁就个人。发现某个人可用,可以为其量身定制福利体系,量身定制工资体系,量身设计职务、工作。小企业的这种方式,就是用人灰度化,容易导致山头主义,老板都没办法搞定。1994年华为也出过这种问题,任正非的办法是削藩,搞市场大辞职。不解决这个问题小企业永远做不大。


    第三,管理机制化。做咨询时,你跟小企业说管理必须简单,不能折腾,它一定很高兴。你说经营大于管理,它就更高兴了,就会认为不用搞管理了。它们的管理机制化,不重视管理。销售用提成制,生产用计件制,研发也搞提成,等等


    机制先于管理,机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没有管理走不到大企业的水准。管理过于简单,追求极致的简单是小企业的方式。没有机制,管理无效,我们也无法通过机制的方式协调很多事,况且在企业内部,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机制协调。它必须借助于管理的手段推进。


    小企业一定要有成长思维


    小企业面临着一个悖论:管理上如果向大企业看齐,成本就会很高,但一味按照小企业的方式去做,它就长不大。如果一个小企业想做大,想成为大企业,应该怎么做?一定要有成长思维。


    首先,以未来视角,在现实当中妥协。成长思维一定是着眼于未来的。华为在做基本法之前做考核咨询时,彭老师他们就给华为提了一个解决方案:废除提成制,启用业绩评价体系。1994年以后,华为就没有提成制了。当年的KPI显示,一个业务员的销售收入指标在考核中占比不超过20%,其他多是过程性的、非财务的指标。这个结果根源于任正非的未来导向思维。他认为,评价一定是基于战略的,搞提成制其实等同于降低了管理的合法性,很容易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我完成了指标,拿我该拿的钱,没完成指标,你扣我该扣的钱,其他事少管。当年华为基于战略做的评价体系,也不是一步建起来的,早期它的战略管理能力没那么强,到了2000年才用平衡计分卡的方式,陆续建立起基于战略的评价体系。华为一直是按照未来导向,同时基于现实的条件一版一版迭代。


    我们给企业做顾问时,会设计一个方案给它,但其实这个方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跟客户谈,未来你要达到什么状态,现在这个方案只是向现实条件妥协的状态,我们要放眼未来往前走。现在很多企业遇到的麻烦,是它把这个方案一直当成一成不变的、100年不动摇的方案。建立一种机制,搭一个平台,让别人都干,我袖手旁观还能挣大钱,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这个状态其实不可能存在。企业有一个理想、观念,循路前行的时候,它的评价体系是不断接近那个理念的,这才是以未来视角引领现实。


    其次,以动态的视角,在滚动中迭代。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案,比如华为的价值观所推崇的奋斗者,其识别的标准是有迭代的。华为只知道理想的人才是奋斗者,但是在早期公司有今没明的时候,识别奋斗者的标准很简单:谁买公司的股权谁就是奋斗者。你敢把钱砸在这里就是奋斗者,就是公司的命运共同体。后来华为遇到了难题,股票值钱了,投资变成了一种福利,而不是奋斗者的象征了,新的识别标准变成了无条件加班。华为奋斗者的标准是在现实当中动态调整的。


    成长思维是一种不断反思和改进的状态。作为一个小企业,要走向未来,必须不断审视自身的管理系统,否则你的管理系统将从基因上限制你的成长。从这个角度看,成长思维中包含着变革的思维。下图是华为变革的系统架构,可以看出,华为强大的变革基因所推动的迭代更新。


    其实在小企业的状态下,很难预见到何时能成为一个大企业,前面提到的数据已经说明成为大企业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一旦发现大的机会来了,风口来了,你提前站在那里了,怎么办?你要变革,要有走向大企业的方式。所以在我们的企业成长模型里,创业阶段到机会成长阶段,变革的要点是活下去。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成为大企业,少部分企业遇到机会窗打开的时候,能不能在管理上适时的变革,从而走向一个大企业?变革很重要,变革过程中,组织怎么保证,机制上怎么建,有没有自己的方法论、价值观、哲学基础,这些都是关键的问题。变革思维要以系统为视角,用专业的方法去做,即使在操作过程中专业必须向现实打一点折扣,做一点妥协,它仍然会有效地推动企业成长。


上一篇:“京天红”状告凤起龙游侵权一案迷雾重重
下一篇:中注协发布科创板红筹企业财务审计指引

版权所有:深圳万事惠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53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41065号

初步创业计算器

您的需求 :

您的昵称 :

您的手机 :

微信或QQ :

报价有疑问?完善以上信息

让我们更了解您的需求优先为您解答

您的创业初期预算 2326

成本费:111

人工费: 111

刻章费: 111

以上费用为所有范围整体估算

实际费用根据您所需办理的需求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