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应打掉恶意商标这一知识产权流氓
2021-02-07 14:59:16
(原标题:作为财产流氓破坏恶意商标)
据《法制日报》报道,据统计,截至2017年3月,某电商平台上各行业注册的具有通用、描述性文字等属性的恶意商标有83个,针对1.5万多家商家的11万件产品进行恶意投诉,估计损失数百万元。事实上,这些恶意商标可以投诉近6000万件商品,涉及900万个商家。
恶意商标的始作俑者本质上是一个披着知识产权法律外衣,专业做碰瓷生意的“知识产权流氓”。
关于恶意抢注商标,《商标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不得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商标”。还规定赔偿金额可以按照侵权所受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或者注册商标许可费三种方式在金额的1-3倍范围内确定。如果不能确定,可以按照300万的上限进行赔偿。
虽然法律规定相当完备,但这个“知识产权流氓”依然无所畏惧。有必要强力反击。第一,要畅通宣告商标无效的绿色通道。如果有专家建议,平台应加强与商标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建立恶意商标发现和无效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及时防范这些“流氓”带来的一系列伤害。
第二,建立“黑名单”制度。以他人注册商标或者未注册知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误导公众,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理;而这些“恶意商标”被列入“黑名单”管理;加强商标信用监管,探索实施“互联网加监管”模式,实现“黑名单”数据共享。
只要监管力度大,这些“知识产权流氓”就不是无敌的蟑螂。
上一篇:江苏18条政策推动知识产权建设
下一篇:麻阳县发明专利资助新政策即将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