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质量激励挤掉专利数量的泡沫
2021-02-07 14:59:21
(原标题:用质量激励挤出专利泡沫数量)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法治蓝皮书》(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从专利申请的质量来看,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并不成正比。国内申请的专利绝大多数没有真正投入使用,许可实施率只有2%。(4月4日《法制日报》)
中国人似乎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情节,总有量胜的心态。重数量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各领域的普遍问题,极大地抑制了创新和创造。这也是中央政府一再强调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原因。
中国发明专利转化率低,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企业的专利申请与其产品供应能力之间往往直接画等号,从而在专利数量上形成泡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激励机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考核还是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心态,无论是绩效考核,还是科研经费,还是职称荣誉。
例如,一些省市在政府评估中包括“专利申请数量”。为了完成考核指标或突出成绩,地方财政还根据专利申请数量给予企业补贴。企业表面上是在申请专利,实质上是政府在为专利申请买单。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给地方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的硬性指标;比如高校和科研院所申请的专利大多以服务发明为特征,相关研究人员只能获得一定的现金和职称奖励,而不能获得长期股权激励,个人利益在后续的转让和申请中无法得到适当的体现。
这些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发明创造的客观规律,必然导致专利申请数量急剧增加,质量急剧下降。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专利大国,但高端医疗设备和汽车制造设备仍然严重依赖进口,甚至彩电、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核心技术也大多由跨国公司控制。要改变这种状况,从专利大国变成技术核心竞争力大国,必须按照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把“数量评估”变成“质量评估”,用质量激励挤出专利数量的泡沫。
首先要完善专利审查制度,重点是专利申请的创新能力,专利内容是否属于国家支持的行业技术,尤其是专利转化率。
其次,要调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制度,重点考察专利本身是否在企业经营中实际发挥作用,作为授予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资格的重要条件。
第三,像高考改革一样,取消各种加分,解决绩效考核、科研经费、职称、荣誉与专利挂钩的各种套路,以转化率为最终考核标准。
正文/丁申义
(原标题:用质量激励挤出专利泡沫数量)
上一篇:专利强国关键在质量(纵横)
下一篇:西南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落地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