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买卖补上制度漏洞
2021-02-07 15:00:06
据媒体报道,我国数十所高校都有公认的发明或专利,并有专利证书或成为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敲门砖”。对于学生来说,这无异于增加了一项“杀人技能”。毕竟“有了自主招生,就相当于多考了30分”;对于学校来说,不再拘泥于成绩,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绿色通道”,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但是为什么好事会变成坏事呢?这不得不提审计环节。别人的专利最终会通过买卖成为学校招生资格,需要学校批准。但是,“专利交易”、“专利办理”等的安静表象。,以及学生的蜂拥而至,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个环节存在一些疏漏。
获得专利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人们想从中获得回报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有些人转让自己专利的原因。那为什么专利不能直接盈利?一方面,专利本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可能需要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专利保护不足,很多专利很容易被他人复制,导致专利发明人流失。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专利发明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一旦发现他人侵权,专利发明人应及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专利交易”和“专利处理”之所以能悄无声息地盛行,在于惩罚力度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可以转让。也就是说,专利发明人自主转让的,不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罪,即使有侵权嫌疑,也难以界定,更谈不上处罚。看似这是一个“死结”,但仔细想想,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因素——社会信用体系。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如果高校利用好这一制度,查出不诚信的学生,并将其不诚信行为公之于众,让学生受到“记账难、升学难”等处罚,学生是否会承担购买专利的风险?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利用好这个系统,一旦发现相关企业有非法交易和处理专利的行为,就会及时制止。专利交易的灰色产业链会形成吗?
每一个问题都不应该简单分类,而应该综合考虑。让制度的问题属于制度,让市场的问题属于市场。只有这样,自主招生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才能通过这项政策真正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原标题:专利买卖补上制度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