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教授捐3项专利
2021-02-07 15:02:04
原标题:九勋教授捐赠3项专利
1月11日,在省质监局和省住建厅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Xi安教授姜维山免费赠送了他的三项专利。消息宣布后,会议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三项专利都与螺旋箍筋有关
同日,发布会发布了一系列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其中,蒋教授捐赠的三项专利被用于《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中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蒋教授,1927年出生,退休前在建筑科技大学任教。他是国际知名的土木工程专家,国际复合结构协会会员,科技部专家组成员。他还是螺旋箍筋在中国推广的先驱,也是《约束混凝土和钢混合结构技术规范》的主要起草人。
1月12日,《华商日报》记者专程采访了蒋教授,了解他捐赠了哪些专利。"这三个专利都是关于螺旋箍筋,为了约束混凝土."蒋教授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这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常用钢筋混凝土的弊端。
蒋教授说混凝土是由水泥、沙子和砾石组成的。水泥和砂硬化后会收缩,但碎石不会收缩,导致混凝土本身产生原始裂缝。受力后裂缝还会继续扩大,甚至折断钢筋的弯钩,遇地震会断裂,这是房屋不安全因素的根源。
唐山地震让他几天没睡
“1976年唐山大地震,瞬间造成20多万人死亡,刺激我睡了几天。”蒋教授说,由于很多人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中,设计一个“地震后不倒塌”的新建筑结构是结构工人的责任。所以他在参与编写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时,建议增加抗震结构一章。
“在汶川地震中,发现按照新规范设计的建筑可以减轻震害,但与抗震能力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还有差距。”蒋教授说。
为了缩小与世界的差距,江教授的科研从未停止过,然后他发明了螺旋箍筋。他认为,既然常用的钢筋会被混凝土压垮,是否可以用不同的结构加固,用螺旋箍筋约束,但虽然这个想法很好,但这种钢在中国暂时无法生产。
蒋教授在将近80岁的时候,曾几次去北京,联系北京钢铁研究院开发高强度钢。花了三年时间设计出“高强贴身闭合细径箍筋”。这种设计的难点在于既要满足高强度,又要有良好的延性,以免螺旋时断裂。经过1000℃高温加热2分钟,然后快速冷却,最终设计的螺旋箍筋强度达到1100MPa,而国内普通钢筋强度为300MPa。
"被箍筋约束的混凝土根本不会开裂."90岁的教授强调了这一点。
免费捐赠专利是为了推广新技术
实践证明,该技术不仅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强度,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工程和社会综合效益蒋教授说,2014年,河北试点了一个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的箱包城。
《华商日报》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建设单位下发的一份文件,称该工程节约混凝土4.1万立方米,钢筋1.1万吨,减少劳动力约1200人。与同类型的局部现浇结构相比,综合计算降低成本约5%,工期约60天。项目提前投入使用,也为业主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蒋教授解释说,螺旋箍筋的直径与普通钢筋相比只有5 mm,即8-10 mm,通过机械化大批量生产,一根柱子所需的螺旋箍筋可以在一分钟内生产出来,从而降低成本,加快工期。
至于为什么要免费捐赠专利,姜教授从心底里说,对于可能使用这项技术的建设单位、设计院、建筑工程公司,如果需要支付专利费用,恐怕不利于推广,而且这项技术有利于建筑业的发展,他希望能够在更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
“这项技术凝聚了整个团队多年的智慧和奉献。技术不推广,我就闭不上眼睛。”蒋教授说。华商日报记者詹妮弗摄影强军
> >记者笔记
鼓舞人心的辅导课
在1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响起了两声经久不息的掌声,都是对姜维山教授的掌声,不仅被老人免费捐赠自己的三项专利所感动,还对90岁的老人来参加会议感到惊叹。
会上提到的“高强箍筋约束的混凝土结构”这个词让我很困惑,必须先预约。老人欣然同意,问:“我去你那里,还是你来我那里?”“我当然是来看你的!”
老人不只是大家,还这么卑微。这样的受访者很少。
昨天,当他如约来到王先生家时,老人已经在电梯里迎接他了。进屋后,他看到几乎每个房间都有书架,里面摆满了书,很多都是日本原创专著。
王先生于1993年从建筑科技大学退休后,志愿从事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工作20多年。目前还指导五六个研究生。90岁的老公又聋又瞎,目前独居。据老人说,女儿一天会打两次电话问候她。
王先生的生活很有规律。他每天晚上九点半休息,早上六点起床。起床后,他给自己煮了一锅五谷杂粮粥。吃完饭,他稍事休息就开始工作,编说明书,写书,带研究生。这个月,他还出版了两本专著。说到长寿秘诀,老人说不抽烟不喝酒,吃素,喜欢打太极拳,喜欢写书法,最重要的是心态好。
“有空搞科研,和年轻人在一起很享受。”王先生笑着说。
面试结束后,老公坚持要带我和同事去电梯。从学术风格到生活细节,很庆幸自己考了一个很励志的教程。华商日报记者詹妮弗
相关推荐话题阅读
商标注册
商标转让专题
商标注册专题
商标法律法规
商标类别
商标产品
著名标志
天猫入驻
商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