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 55件发明专利背后的创新裂变
2021-02-07 15:05:23
“我是一个只会写软件的书呆子,创业创新的灵感来源,完全离不开整个深圳环境。”腾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站在第二届中国深度商业会议论坛的平台上,表达了这样的感受。
1984年,13岁的男孩马随父母来到深圳,亲眼目睹了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打造的“深圳速度”。
今年9月5日,腾讯市值突破2万亿港元,一举超越中国移动,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腾讯所在的深圳正在上演“新深圳速度”的传奇。数据显示,2015年,深圳授予国内发明专利16957项,平均每天46项。今年1-8月,这个数字再次刷新,深圳平均每天产生55项以上的国内发明专利。
“新深圳速度”背后是深圳、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城市形成的科技创新产业链。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工业配套设施,从实验室到创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可以在这里快速开启,进一步提高创新效率,实现创新红利的快速实现。“要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必须依靠提高效率和依靠创新。广东和深圳的创新实践证明了这一点。”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评论说。
南方日报记者苏嘉信
科研端直接到生产端
开启创新技术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奥地利创作者朱莉娅·凯辛格(Julia Kaisinger)对深圳的“双创新”环境赞不绝口。朱莉娅·凯-辛格因开发昆虫培养机而闻名,这在BBC纪录片《创造中国》中有所报道。她说:“我经常和深圳创业公司吃饭,有些技术问题是在饭桌上解决的。”朱丽娅·凯——歌手不忘“卖广告”。珠三角很多工厂为国际厂商提供强大的硬件支持,这在欧洲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硅谷最擅长的事情之一就是冒险和快速行动."《南方日报》记者在美国硅谷调研时,畅销书作者乔纳森·利特曼(Jonathan Littman)告诉我们,许多成功的高科技公司正在迅速将好的创意和创新技术推向市场,在市场中获得足够的后劲,开发更好的产品,从而击败竞争对手。现在,深圳快速发展的效率吸引了来自硅谷的创新者。有一张在国际制造商手中流通的制造商地图,它描绘了中国深圳华强北拥有各种各样的组件,是亚洲最好的电子组件分销中心之一。制造商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购买他们想要的大部分东西,以便想法可以尽快转化为真正的产品。
随着VR和人工智能的到来,Oculus联合创始人Jack McCauley等硅谷专家看好拥有完整制造业产业链的珠三角。几年前,杰克·麦考利(Jack McCauley)在珠江三角洲的一家工厂里,根据设计图纸,建造了最初的Oculus VR设备。高通产品营销高级总监迈克·罗伯茨(Mike Roberts)告诉记者,硅谷有很多有想法的公司,但如果你想把想法变成产品,你必须来深圳。
广州一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营销官熊告诉记者,在欧美生产一个无人机制造的模具可能需要三个月,而在珠三角地区只需要三天。
从美国来到深圳创业的田芸李飞公司首席执行官陈宁说:“对于技术归国人员来说,珠江三角洲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对技术的落地极其关键。”
在深圳,大量新的R&D机构已经成为创新和产业之间的快速连接器。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为例,该所打造了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业应用-企业孵化的科技创新链,为制作者提供从蝌蚪到青蛙的一站式养殖服务。
“一棵树苗能否长成参天大树,与时机等诸多因素有关。我们的做法不是倒一两棵大树,而是营造一片土壤肥沃、雨量充足的森林。”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所长范剑平表示,在这片森林中,企业存活率、专利转化率和技术转化率分别是传统模式的3至4倍,创新效率普遍提高了30至60倍,失败率较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永伟表示,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群通过从科研端直接切入生产端,缩短了科技进入产业的时间,提高了创新的频率。
信息的快速流动
系列创新的各个环节从需求方介入源创新
各种创新要素的汇聚,创新创业成本的降低,是新深圳速度背后的创新密码之一。
“现在是信息时代和后工业时代。在过去,生产要素的重组被称为创新。今天,信息重组是创新,而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的创新。”著名经济学家李一宁对此进行了探讨。企业家津津乐道的是,深圳的知识和技术流动更快、更开放,进一步降低了创新成本。这恰恰是新一轮全球化的鼓点。
数据显示,深圳在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3D显示、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位居全球前列。其中,华为和中兴在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技术领域占全球基础专利的五分之一,在5G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广汽在全球超材料领域拥有86%以上的专利;华大基因基因测序输出能力占全球50%以上;玉柔科技的柔性显示技术研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樊纲称赞深圳:“深圳是中国唯一一个依靠知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站立和发展的城市。它始终站在知识创造和知识溢出的最前沿,吸收世界上各种新知识、新思想。这是深圳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潜力。”
深圳各地的孵化器和中创空已经成为知识和信息快速流动的配送中心。
在打柴人空里,空房间虽然略小,但过道、大厅、咖啡馆和周围的小店都充满了极客的风格。一些制造商专注于研究,而其他制造商则分享硬件技术。2011年,潘浩在深圳华侨城创立了柴火屋空,意为“众人拾柴火焰高”。他想为创新的生产者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合作环境。据悉,从2015年初至今,柴火空已接待游客约9万人。目前,柴火空约有4500名会员,举办数百场研讨会和分享会。
前深圳市科协主席、深圳泰泰空南方科技学院院长周发现,“创新链压缩现象”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过去,创新被分成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创新组织承担,这使得知识向需求方的传递非常困难,周期也很长,但现在一个创新组织可以覆盖创新链中的所有环节。
今年3月,华大基因董事长王健在公开演讲中说:“我们左手赚钱,右手花在科研上,只有华大人才是这么蠢的一个东西。我们认为这样做很有趣。”
截至2016年5月,BGI 9年来在深交所发表论文1412篇,平均2天左右,论文“含金量”较高。《自然》及其附属杂志仅发表了171篇论文,《科学》发表了29篇论文。
2007年迁至深圳后,BGI不再局限于科技研究,产业布局越来越快。以普通人高度接受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例。从1997年开始,研究人员发现孕妇怀孕时,胎儿DNA会进入孕妇血浆,然后市场应用非常快。截至今年3月18日,BGI与合作医疗机构共同完成了100万例无创性产前基因检测,约半年后这一数字已增至150万例,增速惊人。
“现在发达国家离需求方太远,不知道源创新往哪里走,需求方可以直接干预源创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需求方面具有优势,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较高。比如很多新的互联网、支付等应用都是在国内率先实施的。”周对说道。
全球创新布局
成为资源分配中心
在世界上人口过百万的最北部城市俄罗斯圣彼得堡,比亚迪纯电动公交车投入当地运营测试。
“比亚迪的电动车已经遍布六大洲。如果企鹅也需要,比亚迪马上进南极。”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自豪地说。
北极圈深圳元素的背后,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企业融入全球知识创新的总体布局。
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经济中心。5月6日,深圳光启集团全球创新社区孵化器在这里成立,这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在以色列设立非金融投资目的的技术基金和孵化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前副校长董晓琳认为,企业是市场最重要的行为者,全球资源配置的行为者是跨国公司。深圳很多企业天生就有“全球化”基因。
2012年,29岁的斯坦福大学博士刘自鸿离开了位于纽约的IBM全球R&D中心,在中国深圳、美国硅谷和中国香港创建了玉柔科技。如今,玉柔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已销往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价值超过30亿美元,使其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也是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独角兽企业俱乐部之一。
与此同时,深圳企业对外投资继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R&D机构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
截至2015年底,已有数千家海外企事业单位落户深圳,分布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为、比亚迪、华大基因等企业在全球设立了R&D中心。
商务部研究员王志乐表示,深圳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敢于冒险尝试的人,走到一起,碰撞出创新火花。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加速进入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中心的新角色。
德国巴伐利亚州经济促进局投资服务主管斯维特拉娜·胡贝尔(Svetlana Huber)告诉记者,华为R&D中心正在慕尼黑测试5G通信技术。5G测试需要大量的信息源和高科技人才。华为与这里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增强技术实力,优化数据环境。
腾狮电动车厂位于平山新区,拥有130年先进经验的德国戴姆勒集团和比亚迪,在此携手打造中国最好的电动车。"对于电动汽车技术,梅赛德斯-奔驰制造汽车的经验对比亚迪开放."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张卓表示。
“只有真正创新的产品才能走出去。”王传福说,代工时代的比亚迪只能和国际厂商一起走出去,现在“走出去”是创新产品。"比亚迪以技术赢得了奔驰的尊重."
随着大量跨国高科技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逐渐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必将缩小深圳与硅谷的现实差距。
专家访谈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深圳企业“全球借脑”开辟了获取尖端技术信息的渠道
深圳因开放而赢得的发展机遇是全球瞩目的创新力量。“新深圳速度”背后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分析了“新深圳速度”背后的神秘力量。
南方日报:全球500强科技巨头,诺贝尔奖得主,数万亿风险投资,3万多家高科技企业。你认为深圳吸引这些创新资源的原因是什么?
袁钢明:珠三角有扎实的零部件产业基础,是各种创新元素汇聚深圳的前提。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这不仅仅是为了加快审批速度,你处理的所有人都在热情的夸你。深圳形成了热爱创新、崇尚创新的氛围。对于雄心勃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地方。深圳这种氛围会让人觉得很幸福,更何况是资深企业家。国外科技巨头、资本、人才更注重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的带动,这种氛围甚至超过硅谷。
南方日报:深圳出了很多世界知名企业。深圳作为曾经的“世界工厂”的一部分,为什么能脱颖而出,成为创新之城?
袁钢明:深圳明显不同于珠三角其他特区和城市。很多人认为深圳离香港近是一个因素,但我不认为这是主要原因。深圳从一开始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通过改革打破了旧的规则和模式,释放了人们的活力和潜力,推动整个城市走向创新发展,这是深圳最成功的经验。
南方日报:深圳有3万多家高科技企业。深圳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有哪些亮点?
袁钢明: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是非常渴望资本的。但反过来,资本也渴望寻求工业和技术。深圳有3万多家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的原则是多品种少收获。敢于冒险的人自然会来深圳。因为这是最划算最合理的地方。但是中国的风险投资还是有问题的,风险投资项目的金额比美国大。而且中国创业投资还是想找一个立足项目,覆盖面很小。
南方日报:深圳涌现了一大批跨国科技公司。并成为深圳配置全球资源的重要力量。深圳企业走向世界有什么区别?
袁钢明:高科技企业只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发展。目前,中国企业投资海外,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资源和市场,更重要的是获取技术。华为的很多海外投资都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的,R&D机构都是在投资国成立的,利用当地的人员和科研专家直接与世界上最先进的人进行融合。这是对以前“走出去”模式的升级。通过获取国外先进技术,聘请科学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打开获取尖端技术信息的通道,这是创新型企业最廉价的东西。
南方日报:深圳如何在10年内赶上硅谷?
袁钢明:美国明尼苏达州有很多技术先进的企业。参观的时候发现明尼苏达州科研机构不多,技术是在50年代军工的基础上慢慢积累发展起来的。深圳靠近市场,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更加扎实,启发因素更多,常年积累会发挥出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是深圳赶超硅谷的基础。
情形
华奥数据创业5年成为大数据龙头
12月7日,深圳华奥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奥数据”)在深圳举办首届中欧大数据金融论坛。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等多位专家。聚在一起讨论大数据应用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前景。
2011年,华奥数据CEO贾和他的团队从英国回到中国,带着玩大数据的梦想在深圳扎根。近五年来,其国内发明申请达到116项,实用新型申请30项,完成51项PCT专利申请,成为大数据城市领域的龙头企业。
根据《哈佛商业评论》一篇题为《谁将引领中国大数据发展》的研究报告,上榜的中国公司有三家,分别是百度、腾讯和华奥数据。
广东的大数据发展趋势以广州和深圳为首,集中在珠三角,其次是广东、东部和西部。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大数据产业最具创新性的地区之一。
2008年,北京政府部门打算引进它们,并将R&D总部设在北京。
“深圳政府部门联系我们说,如果我们申请这个团队,省里最多补助8000万,深圳提供配套。”。贾西贝讲述。
得益于珠三角开放的“双创新”环境,众多优秀人才、企业、资本“南飞”,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从这里走出去。2011年,华奥数据团队南下深圳。
贾说,深圳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广东的创新氛围非常浓厚,深圳的政府领导和企业家也非常重视。“广东省创新研究团队的经费不是量身定做的,只要他们有能力拿到。”。
据了解,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已正式获批成为全国首批跨区域综合实验区,广东也将成为国家数据应用试验区、大数据创业创新集聚区和数据产业发展高地。
深圳自然不会落后。腾讯、广汽等深圳本土企业收集并存储了大量用户或行业数据,以数据清理为核心的华奥数据在大数据领域快速成长。
从英国到中国,从北京到广东,华奥数据依靠珠三角众多的数据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五年时间,成为中国大数据产业技术的领头羊。现在,华奥数据已经在数据质量、管理、分析、服务和运营四大领域建立了严格的理论体系,为政府、金融、互联网等行业提供大数据技术和应用领域的解决方案。
现在,华奥数据的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走出深圳,在贵阳、沈阳、三亚、盐城等城市开花结果。它计划在英国设立子公司,处理国际交流与合作,并雄心勃勃地进入全球大数据市场。
数字读数
55台
2015年,深圳授予国内发明专利16957项,平均每天46项,被外界称为“新深圳速度”。今年前8个月,这个数字再次刷新,平均一天就有超过55项国内发明专利获批。
十年
“新深圳速度”引起了经济学家张五常的注意,他乐观地预测深圳将在10年内超越硅谷。
2.3万亿元
一组数据可以更好的展现全球化战略带来的创新活力。2011-2015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从8750亿元增长到2.3万亿元,占GDP比重从28.2%增长到40%。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4170家,增长3倍以上。到2015年底,总数达到5524人,约占全省的50%。超过2500
支持专利申请的快速增长和深圳企业的积极创新行为。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表示,今年预计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00多家,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将超过8000家。全国第三
截至目前,深圳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已超过5万家,管理规模近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三。深圳创投的数量和各项业务的交易量占广东省的80%以上。2015年,全国50强VC、PE院校中,深圳有24家院校入围。30万套
今年3月,深圳出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一次提出20个方面,81条,178个政策点,从世界各地招聘人才。今年1-9月,深圳市供应人才住房2.2万余套,惠及普通人才及家庭成员6.8万余人。7月,深圳出台《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十三五期间将建设不少于30万套人才住房。
1万块
近年来,深圳新材料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深圳新材料产业规模从2010年的59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500亿元。目前,深圳市新材料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400多家,新材料领域已申请相关专利1万多项,已编制或参与标准400多项。
86%
在深圳的创新企业中,广汽尤为突出。据广汽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汽专利申请总量超过3800件,其中,在全球超材料领域,申请量占行业的86%。
1412篇文章
华大基因也很亮。它直接从科研端切入市场,缩短了产业化时间,提高了创新频率。截至2016年5月,BGI在9年内发表了1412篇论文,平均时间约为两天。《自然》及其附属杂志仅发表了171篇论文,《科学》发表了29篇论文。
(原标题:每天 55件发明专利背后的创新裂变)
上一篇:《非诚勿扰》商标权案尘埃落定
下一篇:这些毕业生凭什么月薪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