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放发展发挥司法保护主导作用知识产权
2021-02-07 15:06:59
原标题:创新、开放、发展在司法保护中起主导作用
□李书兰(上海知识产权法学院副院长)
知识产权法院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领导者,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先锋和探索者,是知识产权司法公信力的标杆和排头兵。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自成立一年多以来,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以专业化、国际化、权威化、影响力化为发展导向,坚持专业性、创新性、开放性、统筹性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 为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和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自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280件。其中,受理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纠纷1300余件,涉及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技术秘密、虚假宣传、商业诽谤、招投标等领域;受理涉外、涉港澳台知识产权案件300余件。审结知识产权案件1504起。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在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过程中,充分运用司法手段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积极适用诉前证据保全、诉讼期间证据保全、依法行为保全等临时性司法措施;加大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力度,注重损害赔偿责任在制裁侵权和救济权利中的作用,通过增加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金额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加大对重复侵权、不履行生效判决等恶意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侵权成本,有效遏制和震慑侵权行为。
以专业精神维护正义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将专业化作为其成立的重要目标,并在制度建设、人员配置、对外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体现知识产权法院的运行效率和司法保护效果。
专门的审判小组。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根据案件类型对内部审判庭的案件管辖权进行专门分工。在每个审判庭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案件建立专业合议庭。为了积极适应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升级的新形势和自由贸易区相关知识产权案件的发展趋势,成立了自由贸易区相关知识产权案件专门合议庭,加强自由贸易区相关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组织保障。
专业化的工作机制。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受理的涉及专利、计算机软件和技术秘密的技术案件占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98%。为有效解决技术事实认定问题,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着力构建技术调查、技术咨询、专家评审团、技术鉴定“四位一体”的技术事实认定调查体系,明确了技术事实认定的专业匹配、角色定位和方式方法,提升了技术事实认定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效率。
专业智库建设。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不仅聘请了包括中科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18位特邀知识产权咨询专家,为专门审理提供资源和知识保障,还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案件数据库和裁判文书数据库,制定了类似案件的审理指南,以提高案件审理的专业水平,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确保公平正义。委托第三方独立评估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司法公信力,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客观的司法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促进知识产权审判公正、高效、规范。
以开放赢得信任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工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不是一个封闭的操作系统。只有加强法院与当事人、律师与社会的沟通,提高诉讼程序的公开性,才能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信任度。
备案清单制度。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严格执行备案登记制度改革要求,率先建立分类备案材料清单制度。根据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案件的种类,列出当事人需要提交备案的材料。当事人可以根据起诉案件的类型,对清单上需要提交的材料进行核对,材料齐全后,即可登记备案。这些清单表格,包括相应的工作规范和填写表格的注意事项,可以从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官网下载,方便当事人和律师使用。
诉讼与调解的对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是提高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效率的有效手段。上海市知识产权法院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诉讼与调解对接工作,先后与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中心、上海市著作权纠纷调解中心、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等8家专业调解组织和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了调解案件的范围、调解员的选任、调解效力的确认、调解的期限、开始和终止等具体程序。通过与专业社会调解机构合作,推进诉前调解和诉讼调解,加强公平调解、创新调解、便民调解、专业调解和联合调解,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和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
律师阅卷机制。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以开放的心态独立开发了一个诉讼文件即时扫描和在线访问系统,旨在为律师阅卷提供最大的便利。对于从立案开始的各个诉讼环节形成的诉讼材料,分阶段扫描生成文件,实行电子化管理。同时,借助上海高院网律师服务平台,开通了律师远程在线申请阅卷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律师查阅诉讼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