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携手 共同奏响西部强音|商标|注册|转让|专利|知识产权
2021-02-07 15:13:43
原标题:川渝联手打西部强音
川渝相互投资继续升温
2012年至2015年
四川企业在四川投资3000多亿元,企业在四川投资近5000亿元
2015
四川企业投资稳步增长。实际到位资金1694亿元。四川企业在重庆的投资增长明显。实际到位资金1497亿元,同比增长27%
□本报记者梁先瑞曾小青
端午节当天,在成都举办了一场名为“川渝民间诗歌力量展”的文化活动,来自川渝不同诗歌群体的诗人携作品齐聚荣成。与此同时,一艘货船从南充出发,沿着今年3月开通的南充-重庆-上海航线,向东驶向世界。
诗与远方,文化经济领域同频脉动,生动体现了川渝长期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这种合作不仅有着深厚的内在基因,也预示着美好的未来。
在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川渝继承历史基因,瞄准新方向,深化合作,共同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新的强大声音。
新成就
18个重大问题使两地的合作更加紧密
今年的端午节,重庆人张明乘成渝高铁去峨眉山度假。“从重庆北站出发,直接到山脚要两个多小时,方便。”张明说。
不仅在张明,而且在端午节前夕,四川两大旅游景点峨眉山、青城山和重庆直通车的消息一发布,不到半天的时间票就卖光了。
从过境成都,到成渝高铁、成绵乐城际动车、成灌城际动车的跨线运营,直达动车将核心城市重庆直接辐射到成渝城市群的中小城市。这背后是川渝合作的深化过程。
2015年5月,川渝签署合作备忘录,明确启动18个重大合作项目,涵盖交通、信息、市场、公共服务、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产业发展6个领域。一年来,在两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上述合作事项正在逐步落实。
在信息整合方面,成渝客运专线沿线的通信网络不久前建成并投入运营。同时,川渝电信企业决定通过定向漫游套餐降低漫游费。
在市场整合方面,从去年开始,两地金融保险行业新增分支机构8家;建立川渝重点企业和商标保护名录,委托工商、食品、医药等3400批商品异地检验。
在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两地已达成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9项合作;共同推进户籍相关公共服务资源对接,全面启动川渝异地居民身份证一对一受理试点工作。
自去年7月1日起,两地实现异地医保即时结算。首批结算医院各10家,截至今年3月底,结算2134人次,累计报销住院费用4000多万元。未来两地将进一步扩大定居面积。
环保方面,两地依托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长江、嘉陵江、涪江、曲江流域32个水利水电工程和16个雨量站的信息共享;两地科技环保部门联合成立了成都、重庆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在工业发展合作方面,去年两地相互投资继续升温。四川企业投资稳步增长,实际到位资金1694亿元;四川企业在重庆的投资大幅增加,实际金额达到1497亿元,同比增长27%。四川和重庆已经成为彼此最大的国内资本来源。
新定位
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经济增长极”
在川渝合作过程中,有两份里程碑式的文件不容忽视。
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西部重要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现代工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保障区。
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成渝城市群立足西南,辐射西北,面向欧亚,培育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形成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而且,关于成渝城市群,国家最新的定位包括:中国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先行先试区。
从经济区到城市群,从核心点到增长极,川渝合作以成渝城市群为重点,从新的视角出发。
新的定位来自新的机遇。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表示,川渝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是西部地区发展基础最好、资源承载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在国家战略部署下,川渝合作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
新的定位来自新的形势。五年来,重庆和成都双双崛起成为万亿美元城市,成为西部最耀眼的“双子”;川渝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到2015年底达到近4.6万亿元,占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30%以上。
2012年至2015年,四川企业在重庆投资3000多亿元,重庆企业在四川投资近5000亿元,分别占两省市引进国内外资金总额的16%和19%。
省发改委主任唐利民看到了数据背后的逻辑:正是两地的深度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未来,随着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两地合作将进一步深化,成渝城市群将在西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新空房间:
深度合作推动了两地的新飞跃
夏季,长江水位逐渐上升,重庆以外的长江上来往船只越来越多,其中很多来自四川。
目前,重庆果园港已开通上海-果园-南充、果园-攀枝花、果园-西昌、果园-广元等航线。长江作为中国的黄金水道,一直是川渝、中国和世界的纽带。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的推进,这一渠道的作用更加重要。
长江上游宜宾至重庆主航道长384公里,其中四川境内228公里。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目前枯水期宜宾港和泸州港只能进出1000吨级船舶,吨位较高的船舶不得不在重庆减载或中转,极大地制约了川渝之间的通行能力。
为了尽快改善这种状况,目前两地已决定下一步将推进长江、嘉陵江航道升级改造和长江船型标准化;加快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工程,争取全国尽快启动重庆至宜宾航道整治前期工作。
通过升级改造,到2020年,长江干线四川段航道将由三级航道升级为二级航道,全年可通过2000吨以上船舶,通过能力将比目前翻一番,长江“航运大动脉”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从而为川渝合作开辟新的空空间。
如果说不断扩大的实体渠道是在拓展川渝合作的有形/[/k0/】,那么国家的战略定位就是在推动两地之间的无形/[/k0/】发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应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到2030年,我们将实现从国家级城市群到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为了实现这一跨越,两地将从成都、重庆出发,共同扩大“中欧半烈”品牌的影响力,培育发展成为连接内陆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向西国际贸易通道;在成昆铁路复线和川藏铁路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南向国际贸易通道,同时建设340亿级园区。
为了实现这一飞跃,四川和重庆决定探索建立城市群综合发展基金。借鉴欧盟结构基金和衔接基金的运作经验,鼓励城市根据实际需要研究设立成渝城市群综合发展基金。“这是一项伟大的创新。”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表示,通过设立基金解决发展后顾之忧是顶层设计的一大亮点。基金会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煽动社会资金参与成渝城镇化,为川渝合作注入强大动力。
上一篇: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意义深远|商标|注册|转让|专利|知识产权
下一篇:7月高温日数出炉|商标|注册|转让|专利|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