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科技何时飞入寻常百姓家|商标|注册|转让|专利|知识产权
2021-02-07 15:14:05
原标题:尖端科技什么时候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邱来源:中国青年报(2016年12月02日02版)
欢迎扫描二维码填写问卷
你平时关注中国高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传播吗?
你觉得尖端科技融入民生对生活影响大吗?
你觉得你身边有很多由尖端科技转化而来的民用产品吗?
你最喜欢哪些领域的尖端技术转化为民用产品?
你认为尖端科技融入民生会带来什么影响?
为了更好更快地将尖端技术融入民生,你认为关键是什么?
在国防和民用技术一体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你看好未来的军工转型产品市场吗?
-
古代渔猎民族进入21世纪后,有了新的信仰。
在中国沿海地区,渔民无论何时出海都会崇拜两样东西:一是妈祖,这是他们自古以来的信仰;另一个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终端,这是他们的新信念。在过去的两年里,它被放在船头,成为中国4万多艘渔船上的独特景观。
这是中国自主导航“北斗”为民的典范,也是中国国防与民用技术融合进程的缩影。
目前缺少能惠及大众且“物美价廉”的军工转型产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五研究院院长张洪太曾经说过,太原空的经济不是靠发射几颗卫星就能完成的,而是靠天上地下的卫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然而,要让人们真正看到尖端技术在生活中的影子,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航天领域有一句话叫“放进去一块,放出来九块”,这是美国航天技术应用的现状,也是中国航天技术应用努力的标杆。
国防和民用技术的结合在技术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核能技术,它可以用于核能发电以及制造核武器。一些“先进”的军事技术一旦进入民用领域,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效益。
如果国防和民用技术融合做得好,可以互相促进,比如美国的互联网行业。但是,军工的单一发展,可能会成为拖垮国家的包袱。冷战时期,美国人曾嘲讽苏联能造出一流的导弹,却造不出像样的民用飞机;你能造出一流的坦克,却造不出像样的汽车。
探月三期工程总设计师胡浩向《中国青年报》和中青在线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去某有色金属研究所调研,研究所负责人告诉他,研究所展厅展示的成果90%来自航天技术的改造,包括社会上广泛使用的钛合金眼镜架。听了介绍后,胡浩意识到科技成果,包括一些军事技术,可能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应,但它们会在其他方面刺激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披露了一组数据。项目启动20年来,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1100多种新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得益于航天技术的“军民两用”。
这只是尖端军工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一个方面,其技术创新的辐射和牵引效应难以估计。
但是,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有一些难以转化军事技术的暗流。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尹仲卿在讨论审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的会议上提到,国际民用领域的许多先进技术都是由军事科研技术转化而来的。近年来,我国军事科技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重大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然而,如何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民用,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机制。
比如缺乏市场刺激机制。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勇告诉记者,有些研究所的军事技术都很好,但因为没有积极性而放弃了“产业化”;即使有人想转型,也只是选择这个体系中的合作伙伴,导致军事技术发展缓慢,市场竞争力弱。
事实上,中国的一些军工企业过去曾试图经营民用产品,如飞机制造企业,制造汽车,但由于产品质量差,民用产品的经营并不成功。
四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顾问沈荣军院士提出了一个希望,那就是大力发展卫星应用系统。“如何利用好卫星可能是下一个空间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
在2015年11月举行的中国国际卫星应用展上,沈荣军再次燃起了这个希望。他说,中国在轨卫星数量不小,但是空之间的技术应用还很少。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面对这种“天长”、“地短”、“天地不平衡”的局面,激活卫星应用的民用市场成为关键。
知识产权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防和民用技术融合的拦路虎。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2015年国防和民用技术发展一体化升级为国家战略的任务,嫦娥、北斗等尖端科技成果踏上民用之路,军工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点只会增加。”军工企业投资重大军转民项目,必须提前进行知识产权调查。如果他们不提前调查是否与其他企业拥有的专利重叠,他们将承担被其他竞争对手起诉的风险,并可能在知识产权方面被“包围”。”他说。
他还提醒说,在国际竞争中,知识产权制度可能会偏离鼓励创新的初衷,被异化为谋求话语权和主导市场的手段。因此,一方面要对危及创新的知识产权异化及早做好规划;另一方面,对重大军民两用项目的投资也需要对相关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国际和国内保护进行预先调查。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国防和民用技术集成这一重要领域的深入发展。COMAC副总经理吴光辉表示,这意味着国防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将迎来加速发展的阶段。
此前,国防科技局探月工程宣布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嫦娥四号任务。胡浩说,这是国防科技工业扩大军工开放、加强资源共享、促进国防和民用技术融合深入发展的重要举措。
以嫦娥四号为例,该卫星有望成为发展平台、验证平台和应用平台,为社会资本提供技术验证、产品加载、数据应用等条件。胡浩认为,以嫦娥四号为试点,探索引入社会资本的新模式,将对打破航天产业壁垒、加快航天技术创新、有效降低项目成本、提高投资效益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国防和民用技术的融合过程中,以卫星应用为代表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正在拉动和推动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张洪太表示,航天领域的一批重点项目预计将在今年内启动,卫星应用和宽带互联网等项目将成为重中之重,到“十三五”末,其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000亿元至1万亿元。
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侯庆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描绘了一幅期待已久的蓝图:未来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将处于一个充满希望的战略机遇期——随着空间卫星科技的发展进步,卫星应用将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融合,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他表示,中国自主创新的卫星应用产品和技术装备将像高铁、核电一样走向全球,成为中国“走出去”的美丽名片。
侯庆国也给出了另一个判断。在国防与民用技术融合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民用市场将呈现爆炸式增长,卫星应用有望走出象牙塔,走进亿万普通百姓的家中。
上一篇:718万奖金花落72个创新创业项目|商标|注册|转让|专利|知识产权
下一篇:尖端科技何时飞入寻常百姓家|商标|注册|转让|专利|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