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堂:适应新常态 创造新动能|商标|注册|转让|专利|知识产权
2021-02-07 15:14:20
11月24日,由国务院参赞处主办、新华网承办的“2016中国论坛”在北京首都饭店举行。本次论坛聚焦“新常态、新经济、新动能”。图为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网记者陈杰照片
新华网北京11月24日电11月24日,由国务院参赞处主办、新华网承办的“2016年国别论坛”在北京首都饭店举行。本次论坛聚焦“新常态、新经济、新动能”。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以下是发言全文。
适应新常态,创造新动能
马建堂
2016年11月24日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论坛。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适应新常态,创造新动能的三点看法。
首先,新常态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缓慢、结构优化、动能转化成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这种变化会持续一段时间,也对经济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常态下,要尊重增速换挡的客观规律,满足中高速增长的需要。速度慢是大国增长的基本特征。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增加,经济增长率会逐渐下降,这是德国、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所经历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30多年来保持了近两位数的高增长率,现在已经转变为6.5-7%的增长幅度。保持中高速是中国当前国情的必然要求。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重中之重。只有保持中高速增长,才能解决每年新增就业1000万左右的问题,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尊重规律,保持战略实力,不追求过快的增长率;积极行动,培育新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新常态下,既要应对要素供给的约束,又要满足需求升级的需要。过去,我们依靠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以及劳动力的优势实现了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素约束明显加强,对转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657个城市中,430个面临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的大量占用与耕地保护红线的矛盾突出;人口红利下降,2012年至2015年工作年龄人口减少1447万。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仅仅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经过中国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集中出现,人们对清洁环境的期望迅速上升。有效供给不能满足有效需求,这就对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但大量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制造业世界第一,但消费者从海外大量购买电饭煲、奶粉、马桶盖等日用品,供需不匹配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模式和结构的转变,从规模和速度向质量和效率转变,加快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提供新的供给,满足新的需求。
——新常态下,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不新则进则不思,不老则守则不思”。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传统动能继续减弱。从出口来看,国际市场持续低迷,中国出口面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外贸贡献率由正转负。从投资来看,2010-2015年投资贡献率下降16个百分点;从工业的角度来看,工业增长率已经连续六年下降。新动能的增加不足以抵消旧动能的减少。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交织、逐渐交替的过程中,这种转变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虽然新经济的增长率明显高于传统产业,但新动能的释放不足以稳定支撑中国经济的未来。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弱化旧动能的节奏,加快新动能的发展壮大,迅速成长为中国经济新的“四梁八柱”。
第二,新常态激发新动力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我们创造了新需求,孕育了新空,孕育了新动力。
——改革开放和创新全面深化,发展势头强劲。供应方结构改革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我们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密切关注供给侧结构改革。今年以来,“三比一减一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PPI连续54个月结束负增长,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放管理服”等改革牢牢抓住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举措,成为本届政府最受欢迎的行政品牌。以改革促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大力推进发展转型。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激发了内外活力。“一带一路”不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更加全面、深入、多样化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了艰难的改革和高水平的发展。创新推动发展,唤醒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我们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大众创业、创新风起云涌,大众创造、众包、大众支持、众筹平台快速成长。“互联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已经融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万物互联、人机互动、天地一体”正在成为现实。“‘宝贝’打了银行,微信屏蔽了短信,专车杀了出租”,这可能是当今时代新产品、新业态、新车型的流行表达。短短几年,一些不起眼的幼苗就长成大树了。改革开放和“三支箭”创新为中国经济稳定提供了强大动力,影响深远。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四个现代化”,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创造巨大的内需空。“四个现代化”的融合促进了新的增长点的出现,特别是新型城镇化释放了强劲的内需潜力。每年有1000多万人从农民转变为公民,人均消费支出翻倍,产生大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利于刺激投资和消费。人力资本正在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这将构建一个新的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区间。中国劳动力多,素质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仍有9亿多劳动适龄人口,相当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总人口。每年约有700万大学毕业生、600多万职业教育毕业生和30多万海归。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发展的最大“资本”。城乡发展不平衡,意味着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中国幅员辽阔,差异很大。区别在于发展空,东方并不比西方亮。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差距缩小,农村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随着区域发展的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对基础设施、生态和民生的需求巨大。“四大板块”和“三大支撑带”的战略组合继续发挥力量,经济发展不断扩大/[/k0/】。
——三大需求仍有很大潜力,并将焕发生机。在投资方面,重化工业和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但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仍然很大空,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城市地下管网设施改造、轨道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也需要大量投资;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宽带、无线互联网和云计算中心为代表的“新经济基础设施”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领域。从消费来看,个性化、多元化、便捷舒适的消费将成为主流,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电子金融方兴未艾,电子医疗、移动能源、线上家装准备就绪。“互联网+”将带来消费模式的颠覆性变化,潜力巨大。预计十三五期间消费支出将超过20万亿美元,不断上升的人均收入和消费需求将与总人口叠加,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从出口来看,中国正在形成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国际市场份额稳步增加,跨国经营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净资本出口国。国际能力合作的优势正在显现,对重大国际基础设施项目的参与有所增加。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将中国的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汽车、飞机等装备推向世界,在合作共赢中拓展发展空。
第三,新动能创造新经济
新动能加速增长,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方兴未艾,为中国经济实现“双中高”提供了保障。
——新经济显示出巨大活力,成为国民经济的亮点。目前,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已超过GDP的15%。创业创新势头喜人。前十个月,全国新注册企业数量增长28.9%,日均1.5万家,全国企业2300多家。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前三季度,国内发明专利增长44.3%,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等重要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华为等创新企业进入世界第一梯队。新兴产业和新产品发展迅速。随着工业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融合,一批技术含量高、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新产品迅速成长。10月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比规模以上增长4.4个百分点;光电器件产量增长6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5%。新的服务和模式不断涌现。前三季度,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均增长11%;前十个月,网上零售额增长25%,比社会零售额总量快15个百分点。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五大幸福产业”发展迅速,远程教育、在线医疗等新的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出租车”催生的网络汽车满足了公众的需求。
——新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稳定了经济“底盘”。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0多万人,提前完成年初预定目标,全国城镇失业率也稳定在5%左右。“双创新”催生了一批小微企业,成为带动就业的主力军。近年来,新注册企业90%为小微企业,开工率和活跃率超过60%,成为安置就业的重要渠道。比如上海小微企业的就业需求占全市招聘市场的60%以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成为就业的“蓄水池”。不当“上班族”,而不是“朝九晚五”,开网店,自由写作等。这些“非传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受到“90后”的青睐,缓解了就业压力。
——新经济加速增长,改变了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借助云计算能力,新经济将无限的供需和无限的生产要素及时与广阔的市场联系起来,使消费驱动力日益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70%。另一方面,不仅第三产业出现大量新业态,第二产业也在不断孕育智能制造和定制生产。此外,促进第一产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和股份合作制也在加快发展。2015年,“三新”增加值分别占第一、二、三产业的4.4%、15.7%和16%。加快发展新经济,有助于中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历史机遇,加快缩小差距甚至“弯道超车”,抢占发展制高点!
同志们,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使新动能逐步领先,旧动能继续振兴,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最后祝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