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之争愈演愈烈内容版权仍待解
2021-02-07 15:03:35
内容创业似乎正在进入“最佳时期”。一段时间以来,许多新媒体平台推出了诱人的录取和奖励计划。内容平台花钱多,内容制作人好像也在“挣钱”。但是舞台演唱的背后,版权等老套的问题依然存在。澎湃的平台之争背后,内容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平台生态逐渐盈利
从最早的微信公众平台,到头条号,百家号,凤凰号,网易号...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内容市场,希望能分一杯羹。平台的出现,仿佛立了山,汇聚了各种自媒体资源。UGC(用户制作内容)逐渐从小作坊式制作发展到集团化、品牌化。
更大的蛋糕背后,根本是优质内容的聚集。据业内人士介绍,其实各种内容平台主要通过信息流广告积累了大量的广告主,具有很强的造血性和盈利性。称之为“烧钱”,实际上是回馈创作者,将一部分广告收入分配给创作者,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创业者,打造平台的内容生态。
从内容平台的角度来看,聚集更多的内容制作者,实现高质量内容的精准分发,可以盘活广告资源,连接创作者、粉丝和广告主之间的关系。广告主为版面付费,平台为创作者提供内容制作和发布,读者消费创作者的内容,广告主背后的商家赚取粉丝的钱,形成大平台商业生态。
版权问题依然存在,内容“廉价出售”
【/h/】然而,在平台上押地的过程中,版权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
从媒体上,王跃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列举了他亲身经历过的“精彩”平台:他收到一位平台员工的留言,说“我之前抢过我们的内容,帮我们维护,现在突然良心发现,决定把账号还给我们”。其他平台要求授权被拒后,甚至说:“其实你不同意,我们就抢过来告诉你,我们尊重你。”
版权一直是内容分发平台的“死穴”。此前,许多内容聚合平台被指控未经授权使用自媒体内容,甚至被起诉。虽然很多平台都推出了所谓的版权保护措施,但在实践中,还是有刮擦边缘的情况。如何保护和管理版权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许多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人士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版权问题的监督和处罚,有效保护内容制作者的利益。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段玉平指出,自媒体内容聚合平台要严格遵守著作权法,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建立合理的授权模式,搭建合法快捷的授权渠道。
内容和平台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大家都喜欢好文章,需要通过好的渠道让读者看到。问题的关键在于内容和渠道如何共享传播价值。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利益分配模式是平台抱大蛋糕,切一小块给内容制作者分享,所以很多内容制作者都有“廉价出售”的感觉。
补贴只是暂时的措施,保护内容才是长久之计。对于平台来说,要留住人,更重要的是留住心。尤其是在内容平台越来越多,“做内容的人不够多”的情况下,内容制作者往往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对版权的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内容平台需要根据自身的用户特点和定位,尊重内容制作者的劳动成果,建立符合市场价值的发行模式,才能真正留住高素质的自媒体人,与目标用户和广告主形成良好的互动。
内容依旧王者,作者需要提升自己
“这么多平台,内容还不值钱吗?”“我在那么多平台都落户了,为什么还是不红?”因为“平台主导”的现状,很多自媒体人有点心灰意冷。有媒体人士表示,其实很多平台的流量奖励大部分流向了原来的大V和网络名人。对于“小玩家”,只能是“别人吃肉我喝汤”。
内容作为注意力经济的第一入口,是获取用户成本最低的渠道。特别是在媒体融合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内容获取用户的成本比以前更低。然而,高质量内容的价值不容忽视。
信息副总裁金枝说:“对于当今大多数内容聚合平台来说,一般的方法论是算法可以解决一切。算法只是煽动分配效率的杠杆,价值内容在杠杆另一端如何平衡分配质量起着重要的支点作用。”
在新的内容平台上,内容本身也在发生变化。第一,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趋势使得“轻量级”的内容更受平台读者的欢迎。二是内容的逐利性越来越明显,内容制作者从“自媒体人”变成了“内容企业家”。越来越多的内容制作者选择娱乐、体育、旅游、餐饮、科技等“钱景”较多的领域。第三,内容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从简单的文字到漫画。如今,短视频也被称为内容创业的新出路。第四,内容制作以团队为导向,平台对内容的质量和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个人战斗的难度可想而知。
【/h/】因此,小团队的制作模式正在成为平台内容制作的常见模式。
内容创业者不需要妄自菲薄,也不应该想成功。有业内人士认为,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平台渠道,优质内容制作者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主战平台,通过优质内容获取平台支撑和扩大影响力,抓住机遇实现商业实现。
上一篇:文艺家呼吁版权保护需要更给力
下一篇:福田今年专利授权量超70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