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五年来到新节点 中国敦促美日欧遵守世贸承诺|商标|注册|转让|专利|知识产权
2021-02-07 15:14:02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计10.96万亿元;2015年这一数字为67.67万亿元,是前者的6倍多。200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96亿美元;2015年,这一数字接近4万亿美元,增长约7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外国投资者,世界第二大外国投资者……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已有15年。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这些成就也伤害了一些西方国家。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的相关规定,该组织成员在对华反倾销中的“替代国”做法应于12月11日终止,但美国、日本和欧盟想“作弊”。「欧洲和美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系,自行管理世界贸易规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直在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现在他们带头不执行。这还是法治国家吗?”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霍建国11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问道。
欧洲律师:15年前有可能不签协议,签了就要履行合同
“贸易争端的幽灵再次徘徊在西方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间。”《日经亚洲评论》称,尽管一些国家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占对华贸易近40%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对中国政府主导的经济表示失望。
欧盟计划在不久的将来举行一次会议,讨论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有关的问题。比利时VVGB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福克特·格拉夫斯马律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成员,欧盟应该认真履行其在世贸组织的法律义务,但欧盟似乎不打算信守承诺,试图通过新的立法继续原有的做法。”
日本比欧盟更急。上周四,日本政府宣布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一位经营中日钢铁贸易公司的中国企业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你承认,日本会像投资自己的市场一样投资中国市场;如果不被承认,日本将分散其最好的资源,停止支持像我们这样的中日贸易公司。”。这位企业家说,中日之间的异常贸易给双方都造成了损失。
“今天日本的这种行为,相当于它本来就在中国经济列车的特殊车厢里,是排外的。后来要跑到一等车厢,现在要挤进二等座位。简直不可思议。”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宇向《环球时报》回顾了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到2013年作为最大进出口来源国对华出口的历史。这期间日本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因此,日本此举不利于其经济发展”。
一些分析人士说,日本正在与美国保持同步。美国商务部长早些时候明确表示,美国改变评估中国是否取得市场经济地位的方法和条件“为时过早”。
“捍卫法制,允许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美、日、欧的做法,早已引起国际舆论领域的质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前顾问、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克劳德·巴菲尔德在本月7日写道。题目说15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官员口口声声没完没了,但现在一切证据表明,美国和欧盟会自食其言。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核心是,“一些世贸组织成员,
“如果欧盟不愿意遵守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它就不可能在15年前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议定书。既然已经签署,它就不应该逃避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格拉夫斯马律师说。
巴菲尔德表示,从2001年到2012年,美国的所有官方声明,无论是美国贸易代表还是公开文件,都明确承认美国的立场,即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北京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将于2016年12月结束。这一声明始于参与中国入世谈判的前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当时的克林顿总统在向国会通报协议时也发表了同样的声明。在奥巴马2009年至2012年的任期内,这些言论被反复提及。然而,自2012年以来,美国贸易代表开始改变立场,这是“奇怪和令人不安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说,世界上双边协议履行程度最高的国家是中国。西方的制度安排和政党的变化使得他们的许多协议难以继续推进,他们经常口头上支持这些协议。此前,美国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表态,“那是一个全球化共识的时期,现在美国基本上放弃了这个共识”。
中国专家:欧洲和美国的态度其实并不重要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十五条的有关规定,12月11日以后,该组织成员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不能再使用第三国价格计算倾销幅度。中国商务部强调,《议定书》第十五条国际义务的履行与所谓“市场经济国家”无关。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霍建国表示,如果中国继续使用第三替代国,可以上诉,世贸组织有专门的上诉机构。在他看来,“至于是否废除以国家代替中国的做法,世贸组织的裁决结果应该有利于中国”。然而,世贸组织不能强制其成员遵守。霍建国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针对欧美发起的十几起案件,中国赢得了多次上诉,而美国只遵从了一起,是典型的不执行国。”。而且,即使替代国的做法结束了,西方国家还是会采取其他措施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霍建国说,“除了反倾销,还有反补贴,我们还可以大吵大闹知识产权,扰乱市场。”。因此,他认为,欧美等国家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未来在相关案件中会做些什么。
“德国之声”援引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称,中国除了向世贸组织申诉外,还可以采取反制措施。“如果中国打赢了与WTO有关的官司,要求征税权,就会采取对策,获得授权。根据历史经验,美国会得不偿失。”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代拉(Luigi Gambardella)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可能会威胁到EU-中国投资协议谈判的顺利进行,并危及有潜力的EU-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的前景。据欧盟委员会估计,EU-中国自贸区签署后,每年将为欧盟带来2500亿欧元的利益。甘巴代拉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法律和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欧盟不应释放错误的政治信号。".
今天,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瑞士等80多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商务部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中国保持贸易顺差的国家,如澳大利亚。中国每出口1美元,他们就要出口2美元给中国。因此,从根本利益来说,这些国家更愿意与中国保持经贸关系。另一类是一些与中国竞争不大的发展中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对他们影响不大。
身份转变:从世贸组织新成员到参与领导新规则
“你承认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了吗?”霍建国说。白明说“市场经济地位”更像是一顶帽子。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把这顶帽子戴到中国,中国在外贸方面的努力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香港《明报》称,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15年里,贸易争端所涉金额平均约占中国多年出口总额的0.5%。可见,即使有歧视性规定,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
欧盟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中国学者弗朗西斯·戈德蒙特(Francis Goldmont)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无论中国在世界上面临什么挑战,中国都已经在加快向世界开放更广阔市场的步伐,世界各国都在积极与中国合作。从这些方面看,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被外界所接受。
15年前,中国GDP总量和货物进出口贸易排名世界第六,现在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首次进入世界是为了通过制造业出口创造繁荣。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支持“一带一路”等项目,创建新的多边机构,积极参与重塑全球秩序。当主要发达经济体影响力下降,西方分离主义和孤立主义盛行时,中国可能成为合作和多边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世界颠倒了”。
“中国已经从一个遵守全球规则的世贸组织新成员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参与新规则谈判和制定的国家。这是身份的转换。”霍建国总结说,中国的经济体制现在更接近国际规则,从一个开放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全面开放的经济体制国家。他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5年,与改革开放相结合,用中国人的智慧很好地把握了开放的进程、时间节点和节奏。“分阶段开放市场、降低关税的经济,目前对发展中国家仍有参考价值。中国的经验证明,所有西方国家都自由化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霍建国提醒说,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声明是贸易保护的具体表现,反映出它们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压力,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感到愤慨。“而他们的贸易保护倾向也是世贸组织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它的权威受到了影响,多边体系受到了限制,所有国家都转向区域贸易组织,导致贸易规则的碎片化。”。他强调,中国支持世贸组织,坚决支持在世贸组织干预的背景下建立全球多边贸易体系。
上一篇:王健林万字演讲剧透万达体育小目标:4年后利润超十亿|商标|注册|转让|专利|知识产权
下一篇:建设中国建陶小镇 打造美丽产业之城今年已签约180亿投资项目 南庄旨在打造全球陶瓷服务中心|商标|注册|转让|专利|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