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商标品牌建设误区
2021-02-07 15:32:07
中国品牌的成功主要是营销的成功。这就是中国品牌面临的“陷阱”。中国营销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学习和模仿产品,二是在促销中大力运用广告和促销,在竞争中采用价格战。
基于品牌建设的产品分类
产品满足需求,需求是分层次的。简单来说,产品对需求的满意度就是产品的效用。产品满足需求的效用大致可分为三类:
1.满足生活需求的产品。
这是可以做到的,除了不合格或假冒产品。如果不重视,可以做,除了对健康和生命有害的产品,甚至假冒伪劣产品。中国的“双低”产品(低价、大众品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承担了这个使命。
2.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
中国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对于那些从“双低”到“双平”(优质中价)的产品,都承担了这个使命。
3.改变生活方式的产品。
这就是为什么跨国公司可以全球化经营。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而是跨国公司对华营销的结果,是跨国公司产品进入并占领市场的结果。当然,也是中国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使“双低”产品和“双平”产品迅速适应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结果。
所以,中国企业如果不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就无法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能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就只能帮助跨国公司继续支撑自己创造的生活方式。那么,中国企业将永远为跨国公司“工作”。
而且如果跨国公司看到你的“工作”水平“高”,最终会威胁到他们,他们甚至可能不会给你“工作”的资格。他们可以找印度甚至越南。
中国营销的精髓
中国营销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学习和模仿产品,二是在促销中大力运用广告和促销,在竞争中采用价格战。
因为时差,学习和模仿动作中的“领导者”可以保持相对的产品优势;因为实力的不同,谁能前瞻性连贯地进行广告战、促销战、价格战,谁就有更强更有效的“营销”。
由于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的不同,中国营销导致了“双平”和“双低”的性价比。
中国行业龙头企业在性价比方面基本保持“双平”水平;中小企业基本保持“双低”水平。与跨国公司的高(垄断)利润相比,中国的龙头企业获得的利润一般,而中小企业基本上获得的利润很低,甚至略有亏损。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振兴的进程,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通过学习和模仿取得了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
但正是因为中国企业从学习和模仿中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收益,也因为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的巨大差异,学习和模仿空的差距是巨大的,持续的时间也是足够长的,而且中国大多数行业的龙头企业并没有快速发展,真正建立了创新能力。所以当学习和模仿空突然被压缩的时候,中国企业普遍陷入创新不足。中国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
中国品牌的精髓
在竞争中,那些在学习和模仿方面占据领先地位的中国企业不仅建立了领先的市场和行业地位,而且建立了“品牌地位”。
从建设的角度来看,中国品牌主要基于以下要素:广告、推广、市场份额、业绩、行业地位、品牌知名度。虽然也是以产品为基础,但是产品对品牌的贡献远远小于以上因素。
所以,中国品牌本质上是一个驰名商标,或者说是一个市场表现更好、性能更好的商标。
这种“知名品牌”有两个弱点:一是无法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第二,与跨国公司相比没有品牌优势,与本土企业相比没有产品优势(产品同质化)。
品牌的精髓
品牌的根本在于技术专利。这也是品牌的真谛。
由于技术专利,产品是专有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广告、促销、促销等方式确立支持高垄断利润的产品价格;在价格认可的基础上,争取市场份额和高垄断利润。市场的垄断和高价源于产品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与中国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品牌建设的真正秘诀不在于营销手段,而在于有说服力、高质量、独特、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样的专利产品是从技术专利衍生出来的。
这样才能保证品牌建设中广告、推广、促销的巨额投入得到回收。
品牌建设是一种大规模、长期、前瞻性和连贯的战略投资行为。没有独特的产品和专利技术的支持,这些努力是不可能获得预期的品牌效益的。
强势品牌的利润由三个价值组成。技术价值(不需要产品化,只有通过技术转让才能获得暴利。比如菲亚特发动机技术应用于汽车)、产品价值(做工、设计、性能、质量)、品牌价值(心理、情感、文化)。
没有核心的、独立的专利技术,却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品牌”,不是空想就是昙花一现。
品牌路径
我一直认为,刘春雄先生和我提出的最有价值的营销思路,就是它所提出的“路径思维”和“品牌路径”。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部分的解读不足,因此,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将品牌建设分为三个阶段。企业之间品牌角色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能力不同而处于不同的阶段或同一阶段的不同位置。
第一阶段和三个位置。
产品阶段
三个位置:大众产品、廉价产品、口碑产品。
大众产品是指市场上没有特色的普通产品。也就是上面说的“双低产品”。
廉价产品是指具有一定差异或特点,在市场上稳定,市场份额相对较高的产品。也就是上面说的“双平产品”。这样的产品对应“知名品牌”。也许不是今天,但只要是一致的,以后都是。
信誉产品是独一无二、广受追捧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对应的是“强势品牌”。也许不是今天,但只要是一致的,以后都是。
第二阶段,三个位置。
名称阶段
三个位置:口碑,名字,名字购买。
这里的口碑和强势品牌的口碑不一样。意味着虽然没有名气,但是消费过的人开始赞美推荐。如果这个过程能够持续下去,“名”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直到形成命名购买。
第三阶段及其位置。
品牌阶段
三个定位:名牌、强势品牌、民族品牌。
名字不断广为流传后,就成了名牌。
直到这个时候,还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来实现的。而且,如果产品没有专利技术支撑,其他竞争对手通过学习和模仿就能实现,那么企业就止步于“知名品牌”。这类企业的命运要么通过自主创新继续前行,要么从辉煌走向平庸,进而走向生存危机。
要想成为强势品牌,必须自主创新,必须让自己的产品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竞争对手比不上。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几乎要求你的产品没有缺陷,至少,比竞争对手有更多的优势,更少的缺陷。
摩托罗拉没做,诺基亚换了;诺基亚也没做,苹果换了。只要对手能匹配,至少会陷入肉搏战。这场比赛不会有胜利者,只有遍体鳞伤的幸存者。跨国家电品牌之所以基本退出中国市场,是因为中国家电企业已经到了。让学生伸手,也就是中国古语所说的“教弟子饿死”。
因为有产品的强大支撑,强大的品牌敢于广泛传播,使其影响力无处不在,赋予品牌情感、心理和文化个性。因为它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也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生活,而是为了引领和支撑生活的方式——世界会因为自己的产品而更加丰富多彩和精彩。
所有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能让人联想到这个国家的品牌;一旦提到所有强大的品牌,人们就会知道它属于哪个国家。没有这样的品牌,一个国家的经济就无法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所以中国没有这样的品牌,相反,也是建立起来的。没有这样的品牌,中国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得益于大规模的“中国制造”。中国企业的共同努力,并没有造就一个国际品牌,而是打磨出了“中国制造”,也算是一个民族品牌。它只对大众产品或廉价产品有利。
这些话只是基本的描述和基本的电路图。未来会分开展开。
走出中国品牌的陷阱
中国企业对品牌认知最偏执的一面在于“品牌高于产品”。在实践中,说明“品牌比产品更重要”。就连我们这些“产品主义者”也只强调“产品是品牌的基础”。
其实再好的产品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不是好的产品本身,而是创新,是代代相传的专利技术。
这恰恰是中国品牌的软肋。
大多数中国品牌没有专利技术支持。很多行业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都是购买或者模仿的。中国品牌的成功主要是营销的成功。与全球市场相比,既不是产品的成功,也不是研发的成功,更不是专利技术的成功。
这就是中国品牌面临的“陷阱”。如果中国品牌过不了这个陷阱,那么中国企业就不再辉煌,中国经济就有大问题。
2004年(中国允许民营企业经营30年)后,“如何销售”对中国企业来说不再是问题。问题又回到了“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原点。综上所述,供给侧改革其实是两个基本问题:“做什么”和“怎么做”。
没有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中国经济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中国企业强烈而迅速的学习和模仿欲望,以及他们的不懈努力,中国经济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在发展中国家中,只有中国通过学习和模仿取得了经济奇迹?我觉得重点是中国企业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改进和创新大概属于“建设性模仿”的范畴。如果他们能更进一步,那就是“创新”。改进和创新大概是自然的进步,而创新是革命性的进步。改进和创新在攀升,而创新是一道坎。
走出中国品牌的陷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品牌企业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技术创新,形成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专利。
单靠营销技术是不可能建立竞争优势的。只有在产品中确立优势,决定产品的技术才是真正的优势。
非常抱歉,这个声音在解决中国企业舆论浪潮方面非常无力;在中国企业走出困境的努力中,这种行为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也没有成为企业的优先事项。
需要指出的是,强势品牌的文化不是简单的企业文化,而是民族文化。否则很难上升到民族品牌。如果中国有一个强大的国际品牌,它必须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
还需要指出的是,能够让中国品牌成为国际化、强大品牌的,不是中国的营销人员,而是中国的科学家和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一名超级推销员,中国总理推动了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