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一跃:从代理商迈向品牌商品牌
2021-02-07 15:13:01
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大量企业精心“制造”了大量假冒外国品牌来敛财;另一方面,很多在终端打拼的品牌代理商,羡慕自己所代表的品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丰厚的利润,梦想着开发和运营自己的品牌。
那么,从做品牌到经营自己的品牌,你要做多少功课呢?需要逐一超越哪些门槛?如何才能保证这种超越的顺利进行?
代理品牌是发展自主品牌的“培训课程”
近年来,一批具有长期品牌代理经验的品牌代理商通过开发和经营自己的品牌,实现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代理一些国际或国内商志标志的代理商,正处于开发和运营自己品牌的“培训期”。毕竟,大部分国际或国内的商志标志都有成熟的市场运营经验,尤其是成熟的管理理念,这是许多个体经营者不可能凭空创造的,甚至他们自己摸索也可能要走很长一段路,甚至绕道而行。通过代理商志标牌开发和运营自有品牌的“学前培训课程”,与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引进外国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注意到,很多品牌代理商在有了发展自己品牌的想法之前,都是羡慕品牌企业丰厚的利润。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了解品牌代理商,除了赚钱,还收获了什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因此,打算发展自己品牌的商业人士不应该只是羡慕品牌公司利润丰厚。在发展自己的品牌之前,先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学会了品牌企业“大师”的所有看家本领。如果不是,还不如忍一段时间,心甘情愿多交几年学费。中国以市场换取技术和管理的做法已经持续了30年,才进入了成为自己品牌的时代。中国现在还是这样。品牌代理商以足够的耐心和诚意,在10到15年内消化吸收品牌企业的品牌文化内涵,然后考虑发展自己的品牌,这并不夸张。
建立一个强大的终端系统是一个热身阶段
目前国内从代工到自主品牌转型的厂商似乎比较多,但是从代理品牌到自主品牌的成功案例并不多。2008年,告别“双星”,成为自己门户的“特别之星”,似乎是一个更成功的特例。
那么品牌代理商发展自己的品牌有什么捷径吗?
目前,品牌运营的商务通常涉及品牌R&D企业、品牌代理商、代工企业等重要主体。虽然品牌代理商在这中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但我们会发现,他们最有力的牌是:拥有实现商品价值最重要的终端资源,就像业内被视为标准的那句话所说:“品牌为王,终端为胜。”
在“特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成都公司和济南公司这两家并不拥有双星原有产权的公司,都拥有大量忠诚度很高的终端加盟商,所以“特星”品牌一出来就有信心挑战“老东家”,并在双星断货封禁的攻势中迅速站稳脚跟,一年之内恢复了活力。
但消费市场的人似乎更喜欢“品牌为王”,却很少有人再提“终端胜”。这是一群靠品牌吃饭的人近几年的结果,对品牌价值没有前提条件,不负责任的吹捧。纵观目前的终端消费市场,有一个现象相当耐人寻味:代理同一个品牌产品,有的人赔钱,几乎成了品牌企业和房东的打工仔;有些人赚了很多钱,成为富人一方的富商。如果全国都是品牌主导,你可以躺在品牌上,等着利润从天上掉下来。你能想象麦当劳、肯德基、阿迪达斯、耐克、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不需要对终端员工进行培训和管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吗?在麦当劳,一本小产品手册和员工手册有几百页厚。这似乎表明,品牌再好,没有营销手段和终端实际操作能力,品牌为你赚钱也是不够的。
完全控制产业链顶端的资源
做了以上所有功课,支持自有品牌BLACKPINK出道还远远不够。自主品牌的建立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商标,一套花里胡哨的Logo,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和漫长的路线。很多企业,只是因为对品牌价值及其内涵知之甚少,就在没有很多基础的情况下,仓促创业,最后无止境。
在这方面,代工企业向自主品牌企业的成功转型,似乎给了寻求从品牌代理商向自主品牌企业转型的代理商一些有益的启示。
让我们聚焦东南沿海的福建。近年来,“匹克”、“361”等知名休闲运动品牌,“雅克”、“银露”、“大理”等休闲食品品牌从大量代工企业中脱颖而出,有的甚至成为国际品牌。他们之所以能够更早成功转型,是因为他们利用国际品牌企业的机会在中国寻找代工合作伙伴,更早获得了很多向国际大牌企业学习产品设计和品牌运营理念的机会。此外,他们还率先引进了与国际品牌产品相匹配的先进生产线,这使他们在自主品牌研发方面尽了最大努力。
对于即将经营自主品牌的企业,可以首先利用现有市场上的代工企业资源,借助现有的产品研发和生产平台,为自己准备一个充足稳定的上游供应链。由于大多数初创品牌企业订单少,不够稳定,面对代工企业往往很被动。韩都一舍,一家知名的韩式电商公司,实现了与代工企业的合作从艰难到顺利,最终依靠强大的R&D能力和海量的销售业绩,从被代工企业挑剔到自由选择代工企业,这似乎是一个会被经营自己品牌的企业认真学习和效仿的版本。
因此,我们不妨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自己的企业从产品销售向品牌R&D转型的过程中,至少需要构建以下基本要素:一是高水平的产品R&D团队和品牌营销传播专家;第二,足够强大的销售团队和相当数量的终端网络;第三,相对稳定和忠诚的客户群体。在整合以上要素的基础上,形成三大平台:独立销售平台、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制造平台、开放的R&D平台。这三个平台相互关联,各自独立运行,各有核心